By
第一财经
27 JUL 2025
7 mins
CSAIA x WAIC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CSAIA 联合创始人 Prof. Li Zhu 受邀出席 WAIC 人工智能精英夜话
7月26日,以“重构价值、激发产业新动能”为主题,2025 WAIC “人工智能精英夜话”在东浩兰生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第一财经、东浩兰生会展集团和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三方联合举办,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中英人工智能协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中心提供特别支持。
深挖行业需求,人工智能应用机会不断涌现
信息技术的持续迭代以及基础设施的逐渐成熟,为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构筑了坚实的底座,随着大模型调用成本的大幅下降,各类应用接入更加便利,国内各行业垂直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潜力逐渐凸显。
活动场内,来自AI领域顶级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前沿科创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的重要探索者和服务机构代表共同参与,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走出实验室后在应用层面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的技术趋势以及价值前景。

CSAIA (中新人工智能协会) 联合创始人、中英人工智能协会首席科学家、伦敦盖茨比人工智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明度智云 AI 首席科学家李柱围绕“从全球监管政策看人工智能在医药行业的发展”的主题展开发言。他介绍道,监管层面、政策层面的驱动方向,是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在医药行业落地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参照。近两年欧美和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政策,尽管方向和进程有所不同,但已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药行业应用热情。“当深度集成人工智能技术以后,未来的药物研发可以被缩短到 3 到 6 个月,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相信 AI 带来的行业智能化升级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健康和更多的安全保障,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从业人员的最大心愿和梦想。”

金蝶中国执行副总裁赵燕锡以“企业管理 AI”为题,解读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创新。他指出,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重塑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和运作流程方面,在企业管理领域,人工智能带来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运营、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生态模式以及组织人才文化等五个领域。

赵燕锡表示,未来三到五年将是 SaaS 应用与智能体深度融合的阶段。在大多数企业应用中,既需要智能体,也离不开 SaaS 应用。我们当前正着力推进“平台+数据+ SaaS +智能体”相融合的模式。
在“AI 应用的价值创造”圆桌环节,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中心主任徐云程、交信北斗(海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成、李未可科技创始人及 CEO 茹忆、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以及汇正财经首席策略师杨首骏围绕人工智能在具体应用场景下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和破局关键展开交流讨论。

顾成指出,面对交通运输这样一个传统领域,如何找到真实的场景需求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突破的关键。交信北斗将目标聚焦在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解决安全问题,并以保险公司对于高质量交通数据的强烈需求为突破口,利用北斗时空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解决行业需求痛点。他预计,未来在交通领域还会产生更多更高层面的需求,特别是媒体文化方面会产生新的机会,“AI 在年轻人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机会出来”。
茹忆介绍了李未可科技的核心产品,AI 眼镜。谈及产品设计理念,他提到,真正好的产品一定是在合适的场景中寻找最佳的用户体验,眼镜是离交互器官最近的设备,若要在眼镜上深度研发人工智能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功能叠加,李未可科技的产品逻辑非常明确,要将重量严格控制在 40 克以内,打造真正能全天佩戴的眼镜、随时响应的人工智能助手。他畅想道:“在过去十年,手机变成智能手机,电视变成智能电视,相信未来十年眼镜也会变成智能眼镜。”
围绕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沈灏表示,在院内很多医疗设备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已能很大程度提升医生的治疗效率,在院外,各种穿戴和非穿戴设备也都能持续感知患者状态,并进行一些治疗工作。可以说,转化医学领域已经完全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了,在诊疗、诊疗决策、研发药物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开发能够给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变革。
杨首骏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他认为与传统行业不同,科技行业的护城河往往来自网络效应及用户粘性,一个爆款产品只有在不断的迭代中持续吸引粉丝的关注才能确保自身的市场优势。他还认为,作为投资者预测哪一个行业会在什么时候爆发比较难,但可以很确定这些行业必须得投资,就像人工智能就可以很确定的说是一个风口。
畅想 AI 未来,科创 Z 世代走上时代 C 位
2025 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就像是坐上了火箭一样突飞猛进,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被誉为“互联网原住民”的科创 Z 世代走上了时代的 C 位,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想法或许也左右了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走向。

脱口秀《年中讲:我思故我ZAI》是此次活动最具特色的分享环节,4 位来自不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 Z 世代嘉宾展示了其对于 AI 发展的毒舌吐槽和技术狂想。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滕佳烨带来的题目是“机器不学习”。他认为,人类学习有瓶颈,机器学习也有瓶颈,训练模型并不比带孩子轻松,不仅昂贵,而且结果难以控制,“在所有人都高喊大模型之际,我们是否真的做好准备准备将人类的未来都押在大模型上?”

作为一个和人工智能“相爱相杀”的创业者,上海安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汪毅表示,判定什么是好 AI 什么是坏 AI 是个世纪难题,随着人工智能超乎预期的高速发展,如何避免人类被觉醒的AI驯服似乎已不再是天马行空的想法。“找 AI 的 Bug,我要做人类对抗 AI 的最后一道堡垒。”

人工智能时代,作为职场人如何面对可能会被 AI 替代的焦虑?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马汉东认为,人工智能的巨变一直在发生,也一定会持续发生,最后 AI 一定会站在人类已知的最高点上掌握所有的知识。“但至少他还不是我的股东,还不能告诉我未知的路怎么走。我有恐惧,有不安,但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实践,这就是我的价值。”

能左右移动的方向盘,能自由切换的操控策略,未来的智能汽车底盘不再仅仅是汽车的腿,而更像是汽车的大脑,甚至能够根据路况全方位保障驾驶的安全和舒适,从“钢铁直男”变为“高智商暖男”。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舒强在现场展示了未来智能汽车的全新形态,他认为,在汽车领域,人工智能不仅能托底,还能托住生命安全、驾驶乐趣和所有无处安放的小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