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中新人工智能协会

30 SEP 2025

10 mins

2025 通商中国青年论坛

中新人工智能协会 - 通商中国青年论坛
中新人工智能协会 - 通商中国青年论坛
中新人工智能协会 - 通商中国青年论坛

Al 及具身智能行业领袖对话,深度分析商业趋势、技术洞察。

2025 年 9 月 19 日,中新人工智能协会(CSAIA)作为官方合作伙伴,携手通商中国,在新加坡(主会场)、上海(分会场)开启第六届2025通商中国青年论坛。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引领变革的世界”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伴侣和人形机器人的崛起:探索新的行业趋势”核心议题。多位来自 AI 与具身智能的学界、业界领军人物,在新加坡和上海跨国对话。

新加坡主会场的嘉宾包括:

  • 商汤科技亚太区业务群副总裁 邹春慧 先生

  •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李苡杰 教授

  • 优理奇(UniX AI)创始人 杨丰瑜 博士

  • 中新人工智能协会联创、DistriBrain 总裁 陈凰朝 女士

上海分会场的嘉宾包括:

  • 博世数字副总裁 陈养威 先生

  • 亚洲新闻台(CNA)驻上海记者 陈有源 先生

嘉宾们围绕技术产品突围、商业化定位、全球扩张及社会伦理治理四大维度展开深度研讨,通过对实际应用场景的剖析和思辨,深度探讨AI陪伴与机器人对生活的变革,引导青年深入思考自身在这场颠覆性变革中的定位,并探索如何参与塑造一个更加智慧和有温度的未来社会。

图:新加坡主会场的嘉宾就 AI 行业发展与应用展开深度对话

市场背景:规模与需求双驱动,产业快速增长

中新人工智能协会联合创始人 陈凰朝 女士在开场时分享,AI 伴侣与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呈现规模快速扩张、需求刚性增长的特征,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核心赛道之一:

  • 市场规模突破临界点:全球AI陪伴市场规模在2024年约为28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400亿美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CAGR)约为30%。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消费端对个性化交互、情感支持的需求增长,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多模态交互、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快速进步。

  • 新加坡战略布局明确:新加坡在2023年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NAIS2.0),推动AI技术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人口老龄化是核心驱动因素:预计2030年新加坡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25%,相比2010年的10%大幅增长。新加坡正在探索AI技术在老年护理领域的应用,包括跌倒检测系统、智能护理设备等。

  • 中国AI生态活力与挑战: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 AI 产业生态之一,但也面临快速老龄化挑战。政府已将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和AI纳入老年护理服务改革指导方针。商汤科技开发了"如影SenseAvatar"数字化身技术,UniX AI等新兴公司专注于家庭服务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形成"技术研发-场景探索-试点验证"的发展模式。

当前AI陪伴和人形机器人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技术分水岭:从单模态向多模态融合发展,从云端智能向边缘计算转移,从通用能力向专业场景深化。随着机器人形态与交互方式日益贴近人类,人类接受度和伦理考量成为与技术成熟度并重的关键因素,产业发展面临技术实现与社会准备的双重挑战。

图:CSAIA联合创始人 陈凰朝 以AI陪伴与机器人市场洞察开场

技术产品突围:多模态融合与具身感知
具身智能:下一代机器人核心能力

提出了全球首个触觉融合多模态大模型的优理奇创始人杨丰瑜博士在发言中明确“具身智能”的定义:通过集成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信息,实现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泛化操作与多功能适配。他强调,触觉感知是“具身智能皇冠上的明珠”,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 力控制精准度:仅靠视觉无法判断操作力度,例如“抓取豆腐不压碎”和“拧动瓶盖不打滑”等精细动作,需依赖触觉反馈实现力的动态调节;

  • 遮挡场景补位:执行任务时,机器肢体易遮挡视觉传感器,触觉可替代视觉完成“盲操作”,避免流程中断;

  • 被动安全保障:在家庭、公共场所等与人共存场景中,触觉能实时检测碰撞并触发安全响应,是机器人“融入人类环境”的前提。

图:杨丰瑜博士分享具身智能与触觉方向的洞察

企业技术落地路径清晰

邹春慧总裁分享了企业“一基两翼”的战略:以商汤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包括智算中心 SenseCore 和大模型 SenseNova 为核心底座,支撑两大应用方向:

  • 生产力工具:通过AI辅助编码、数据分析,提升企业端效率,目前已服务超千家金融、制造企业;

  • 人机交互工具:为“数字化身”及未来具身机器人提供技术支持。政务服务场景中,“数字化身”可实现 7×24 小时信息传递,解放人类员工处理复杂决策类任务。

图:邹春慧总裁分析商汤的AI产品与商业化经验

学术视角:人机交互需警惕 “偏见传递”

李苡杰博士从人机交互(HCI)角度提出批判性观点:长期与 AI 交互可能对人类个性产生潜移默化影响,需警惕 “数据偏见放大” 风险。“Rubbish In, Rubbish Out” 是 AI 领域的核心原则,基于社会数据训练的模型可能继承甚至放大人类的性别、地域偏见”。他表示,当前研究重点是“设计负责任的 AI 系统”,通过算法优化减少偏见,同时推动 AI 在心理健康干预、积极行为引导等领域的正向应用。

图:李苡杰教授提醒AI可能带来的偏见和伦理风险

商业定位:增强而非取代,新职业崛起

针对“AI是否会替代人类劳动力”的争议,论坛形成明确共识:AI的核心价值是“增强人类能力”而非“替代人类”,商业应用需聚焦“人类不愿做、不能做、做不好”的场景,同时催生新职业形态。

  • 在软件端,AI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成为当下焦点。邹春慧总裁以银行、政务领域的 “数字人” 为例,说明软件类AI的“增强作用”:第一,AI要实现“全天候服务”:突破人类工作时间限制,解决夜间、节假日服务断层问题;第二,AI需保障“信息一致性”:避免人工服务中的信息偏差,提升用户体验;第三,AI可以释放“人力价值”:人类员工从重复咨询、数据录入等任务中解放,转向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复杂问题解决等高价值工作。AI知识库的构建与维护仍需人类主导。

  • 从硬件端出发,杨丰瑜博士切入高需求场景,提出人形机器人的“三层商业化路径”,聚焦高风险、高缺口、高重复场景。例如,高风险场景包括部署于拆弹、放射性 CT 室检查、高压变电站维护等领域,AI替代人类承担生命安全风险;高成本劳动力缺口场景则是针对欧美等高劳动力成本地区,让AI 切入夜间安保、老年护理等 “招人难” 岗位,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面对高重复场景,AI将流水线打包、环境清洁等单调劳动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

论坛嘉宾们一致认为,就业市场正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新职业已现。为让青年更好地应对科技变革,论坛透露,中国部分职业学校已成立“具身智能学院”专门培养机器人操作维护、编程人才,预计未来5年,全球“机器人工程师”与“AI 伦理评估师”等新职业需求将超百万。陈养威先生在讨论中强调:“技术变革不是‘消灭就业’,而是‘重构就业结构’,关键在于提前布局人才培养体系”。

全球扩张:软硬件策略分化,本地化/合规成核心挑战

针对 “AI 产品如何实现全球化布局” 的议题,嘉宾们结合实践经验,剖析了软硬件企业的差异化路径与共同挑战。

  • 软件和平台型企业(如商汤科技):全球化市场策略是优先选择市场成熟度高、文化契合度强的地区,并兼顾当地的监管环境。它们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有三方面:语言和文化壁垒,因为大模型多基于英语训练;数据隐私的合规问题;以及部分地区计算能力有限。为应对这些挑战,关键措施是推进多语种模型的训练,采用“私有云、混合云、本地部署”相结合的灵活架构,并与本地企业合作来解决计算资源的问题。

  • 硬件和机器人企业(如优必选、Booster、Unix AI):策略是聚焦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例如美国、欧洲、新加坡),以追求高投资回报率。它们的核心挑战则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复杂的数据主权法律、高昂的本地化服务器建设成本,以及各国间巨大的安全标准差异。因此,应对措施是构建区域化的服务基础设施,比如为美国客户在美国本土部署服务器,主动适配当地的安全标准,并与本地的渠道商共同建立交付网络。

邹春慧总裁指出:全球化不是“一套方案走天下”,软件企业需突破“英语中心”模式,更多地融入当地的语言文化中。硬件企业需平衡成本与当地法律法规,合理合法地发展。而这两者共同的核心是“以本地化需求驱动产品迭代”

伦理治理:风险与解决方案并存,多层治理体系

论坛认为,随着AI伴侣与人形机器人日益“类人化”伦理风险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需通过“企业自治、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协同构建治理框架。

  • 过度依赖风险:李苡杰博士警示,AI伴侣可能引发“情感成瘾”,加剧社会孤立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情感纽带,可能比电脑游戏更深厚,长期依赖可能削弱人类的现实社交能力。” 李苡杰博士进一步提出,可通过 “设计非人类沟通方式”(如独特的交互逻辑、反馈机制),明确人机边界,避免用户产生认知混淆。

  • 价值观契合难题:当前行业面临三大挑战:一是 “价值观定义难”,人类对 “正确价值观” 存在分歧,缺乏通用标准;二是 “数据偏见传递”,训练数据中的隐性偏见会导致 AI 行为偏差;三是 “监管滞后性”,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法律与监管框架更新速度。

嘉宾们一致呼吁构建 “四位一体” 的治理体系:

  • 企业自治:建立内部伦理审查机制,比如 商汤科技于2020年成立AI伦理委员会,推出了“商汤可信AI基础设施-SenseTrust”,对AI训练数据、模型、应用治理环节实施全周期安全可信治理。 伦理委员会对所有代码的合法性、隐私保护、伦理合规性进行全流程审查;

  • 以人为本设计:将 “人机共生” 作为核心原则,例如医学影像 AI 仅提供肿瘤识别建议,最终诊断需由人类医生决策;

  • 政府监管:推动政府与产业界、学术界合作,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与法规,避免 “野蛮生长”;

  • 社会责任:紧跟科技发展的同时,需牢记人类价值观,用技术创造连接而非隔阂。

博世中国副总裁陈养威在总结时强调,“最终目标是让AI成为增强人类能力、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而非替代品。”

行业展示:产品以人为本,全球价值共生

本次论坛期间,CSAIA与合作伙伴们现场展示了多项前沿AI技术产品,为与会嘉宾提供了沉浸式的人机交互体验。

一知智能展示了专为本次论坛定制的数字人,现场演示了AI在直播实时互动、多语言交流等应用场景中的技术能力。新加坡内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吴培铭先生现场体验了数字人播报产品,并就技术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了解。

图:新加坡内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 吴培铭 深入了解和询问一知智能数字人

优必选和 Booster 展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现场演示了自主导航、人机协作等核心功能。优必选机器人为吴培铭部长提供了会场引导服务,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服务场景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多位参会嘉宾与Booster机器人进行了互动体验,近距离感受了人形机器人的交互技术水平。

图:优必选机器人引导吴培铭部长走向会场内座位

图:优论坛参与者与 Booster 机器人握手合影

Ropet AI伴侣机器人作为展示亮点,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前往体验。该萌宠展示了AI在情感交互、行为识别等方面的技术进展,为参会者提供了AI陪伴产品的直观体验。

图:Ropet 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在展位前互动

本次论坛通过四个维度的研讨,为 AI 伴侣与人形机器人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技术上,需聚焦 “具身智能与触觉感知” 突破;商业上,需坚守 “增强而非取代” 定位;全球化上,需以 “本地化合规” 为前提;伦理上,需构建 “多层级治理体系”。**当技术日益贴近人类,我们更需保持理性 —— 既要拥抱创新带来的效率提升,也要警惕风险对社会的潜在影响。

本次论坛形成的共识,将为全球 AI 伴侣与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中国 - 新加坡 – 全球”合作的样本,推动行业向“技术向善、价值共生”的方向发展。

加入我们,共创AI未来

CSAIA(中新人工智能协会)由CBAIA(中英人工智能协会)和Distribrain AI社区联合发起。协会立足新加坡,放眼全球,聚集自来中国、英国、新加坡等地的AI创业者、投资人、研究者和产业专家,致力于推动跨境合作,技术落地与商业化增长。

欢迎投资人 or 创业者 or 产业专家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链接)填写信息,通过审核后加入CSAIA专家交流群,抢先获得全球AI行业前沿动态、最有潜力的项目、闭门活动邀请与合作机会。让我们在AI浪潮中,携手定义下一阶段的技术突破与产业未来。

Join for CSAIA Membership

CSAIA is where AI innovators find their global starting point. If you are an AI builder, investor, or have the ambition to take your technology to the world stage, this is your bridge to success!

Join for CSAIA Membership

CSAIA is where AI innovators find their global starting point. If you are an AI builder, investor, or have the ambition to take your technology to the world stage, this is your bridge to success!

Join for CSAIA Membership

CSAIA is where AI innovators find their global starting point. If you are an AI builder, investor, or have the ambition to take your technology to the world stage, this is your bridge to success!